fbpx
ESPpop Holistic Healing Solutions
療癒故事,  心理

“真實”是一切“變好”的起點。| 有一種心理機制,一直影響著你的選擇…… 

“KY你好,我總覺得有個同事在針對我。早上到公司,我在喝粥,她拿著一盒牛奶走過,說經常看見我喝粥,叫我多注意補充蛋白質。

我覺得她在諷刺我,回了一句嗯嗯嗯,喝牛奶總是比喝粥洋氣啊。

後來她來問我是不是生氣了,我就跟她說沒有,但其實我很不爽。我想知道,對於這種暗戳戳針對自己的人,我要怎麼回擊呢?

看到這條留言時,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這位粉絲內心的憤怒和不滿。但這條留言卻引起了我們的警惕:

當然有可能這位粉絲的感受是正確的,這個同事在故意諷刺她。但我們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她同事並沒有其它意思,甚至是出於關心,但她卻因為自己內心的防禦,把這種善意歪曲成了惡意。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時刻,例如上級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感到很憤怒——但是不是其實這種批評有一定的客觀性?只是我們不願意看見現實呢?

今天藉這個機會,給大家科普自我防禦機制這件事。你可以根據這篇文章自我檢查一下,你是否經常開啟某種自我防禦機制?你對它的使用有沒有過度?它有沒有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已經阻礙了你的成長?

來看今天的文章。

有時,人需要短暫地脫離現實來保護自己

生活看似平淡,卻充滿不確定性。總有些事讓我們感到猝不及防,外部現實會隨時威脅到自我的穩定。

因此,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能夠始終面對現實:因為有時候,現實充滿了痛楚。我們或多或少,都需要在一些時刻與現實隔離開來,讓幻想保護自己。這種機制就叫做自我防禦機制(ego-defense mechanisms

像文首這位粉絲一樣,我們可能隨時會因為別人說的一句話感到不適,沒有人喜歡不愉快的感覺。因此,一旦感到不適,自我(ego)就會觸發防禦機制,減輕內心的焦慮不安,保護我們的感受。

長相普通的人,覺得自己特別看重事業上的成功(補償);內心很在乎輸贏和結果的人,特別要表現得無所謂(反向形成);考試考差了,抱怨試卷出得太難(合理化)。都是自我防禦機制在運行的表現。它讓我們減少痛苦。

然而,防禦機制也可能給我們造成巨大的傷害——如果我們不自覺地讓自我防禦機制運作得太久、程度太厲害,就會令我們過分脫離現實,最終生活在虛假的幻想中,從而基於幻想作出錯誤的判斷、決定、行為,最終讓自己的人生陷入不幸。

比如說,你可能因為難以面對自己真實的缺點,一直活在否認中,最終使自己停止成長。也比如,你可能在一段關係中被不斷的傷害,但你不願意相信ta不愛你的事實,幻想ta還愛著你,最終遍體鱗傷。

自我防禦機制有很多種,安娜·弗洛伊德指出,各種不同的防禦機制好比一個連續譜。一端是最 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否認、幻想和投射(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不需要成熟的人格就可以實施),

另一端是 成熟的防禦機制,如利他、昇華、幽默(表格裡有解釋),要隨著自我的成熟,長大後才會發展出來。

下面這個表格列出了一些常見的防禦機制,從上往下依次是從最不成熟到最成熟來排序的(Reeve, 2014)。

自我防禦機制類型 

否認(Denial 

定義:忽略或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 

例子:小孩打碎了花瓶會說不是我幹的

幻想(Fantasy 

定義:通過想像全能的成就來滿足受挫的慾望 

例子:被人揍後無力反抗,幻想痛打敵人以滿足自己的報復心理

投射(Projection 

定義: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慾望或衝動歸咎於別人 

例子:我討厭你,但我卻說你討厭我

轉移(Displacement 

定義:把自己的焦慮釋放到一個替代的對象身上 

例子:我在工作中被老闆罵了,回到家把親人當做出氣筒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定義:通過理性的解釋來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變得可以接受 

例子:明明是沒好好複習導致考試不合格,卻抱怨老師出的試卷太難

預期(Anticipation 

定義:為未來的內心不適感受作切合實際的預期或計劃 

例子:充分準備、練習令自己緊張的演講

幽默(Humor 

定義: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 

例子:在尷尬的時候講笑話讓氛圍輕鬆起來

昇華(Sublimation 

定義:將壓抑的衝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認同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並得到本能性滿足 

例子:失戀後進行作曲、文學創作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遺憾

再讓我們以文首這位粉絲為例,有一種可能是:她真實的感覺可能是我討厭她!我看她不爽!。但她否認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投射給了同事,因此她的想法和感受變成了是她針對我!

不難看出,自我防禦機制有時候是自我欺騙和逃避責任。只是這種欺騙和逃避,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需要的。

例如,當男友拋棄了我,但我仍愛著對方,我會非常痛苦。此時,我會覺得對方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渣男,我沒有錯。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的痛苦就能下降到一個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外,面對對方已經不愛我的現實,我可能會幻想對方還愛著我,還有再次愛上我的可能。

在這個由內部虛構出的療愈色彩的幻想世界,外界的現實刺激沒有那麼劇烈了。漸漸地,直到我的修復力不斷發揮作用,慢慢開始能夠承受失戀的傷痛,防禦機制又會自動化地逐步關閉,讓人重新面對現實。

可是,當防禦機制開啟過久,我們的防禦就不再是一種療愈。如果採取了不夠好的防禦機制,它會將自我過分地從外部世界脫離,最終我們會失去重新面對世界的勇氣和能力。

然而,過度使用防禦機制也可能

——讓你完全與現實脫節,阻礙你成長

自我防禦機制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是過度使用它們,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時原本成績不錯的女生,在有幾次考差後,心理上難以接受。她慢慢變得不敢自己考試答題,靠抄襲度過考試。逐漸的,她進一步發展到連平時寫作業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錯誤,開始靠來努力。她買了很多練習題,直接把答案抄上去,並用紅筆給自己打勾。

後來,她考上一所很差的大學,難過之餘,她覺得自己要更努力,但努力的方式還是瘋狂買教輔書抄答案、看網課,不敢自己下筆做任何一道題,也因此輸掉了更多的考試。後來她找到了心理諮詢師,抱怨為什麼自己明明這麼努力,生活對她還如此不公。

這個案例中的女生就是自我防禦機制開啟過度的典型表現。她甘願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土裡,眼不見為淨。這樣做固然緩解了她的挫敗感和焦慮,但問題依舊存在,並且越來越大得令人難以面對。

因此,我們要指出,防禦機制的確可以緩解我們的內心衝突,但並未提供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們賴上防禦機制,一直躲在它的庇護之下,那麼事實上,我們是在為自己不能接受的衝突找藉口,拒絕看到現實,長期之後會形成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像這個案例一樣。

不同的自我防禦機制,給人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選擇更成熟、更能適應現實的防禦方式是每個成年人都需要的。

比如說,否認屬於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制,正如案例中的女生一直在否認,最終無法適應現實。研究證明,一個人經常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例如:否認、投射、幻想),對ta的人格發展有負面影響(Granieri et al., 2017)

在一些情境下,不成熟的防禦機制有時也是必要的。比如,在遇到喪親、突發意外等生活中的重大危機時,你可能會暫時忘記發生了什麼(否認)、哭不出來(壓抑),這些防禦機制雖然不成熟,但是它們能夠幫我們活下去。

除去這些特殊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需要成熟的防禦機制。

如何辨別我的防禦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我們需要學會有意識地辨別,自己使用的防禦機制好不好。Valiant 提出以下三點可以作為我們分辨的標準:

要疏導情緒而不是阻礙情緒:

我們要關注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還要對一些可能是防禦的假情緒保留一份懷疑的態度——比如你以為自己是憤怒,可能你是傷心。

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壓抑或否認一些無法排解的、不愉快的情緒,那麼被阻礙的情緒還會捲土重來,支配並擊垮我們。好的防禦需要情緒的流動和宣洩。

指向長期而不是短期:

不好的防禦,或許也能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寬慰,但會付出長久的代價。因此我們需要一些可能在當下不能完全消滅痛苦、卻在更長的期限中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現實問題的防禦機制。

吸引而不是排斥他人:

把你陷入與世隔絕的境地的防禦機制,一定不如讓你走向求助、和他人形成聯機的防禦機制。

相對來說,預期、幽默和昇華,是成熟的、容易帶來更多好的影響的防禦機制。積極準備以降低焦慮不安;以幽默的視角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通過藝術創作或者尋求意義,來處理自己的負面經歷和感受。

這些都是不需要讓我們與現實隔絕,又能降低痛苦感,還能有長期效果的成熟防禦機制。你可以在生活中更多地刻意選擇這些防禦措施。

儘管我們總有時候需要與現實有所隔離,但總的來說,面對現實是健康的自我所必須的。

不要讓你的自我防禦機制遮蓋住你成長的機會。面對自我的缺陷和現實的不足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但一個人能多大程度承認、接納現實,就意味著ta能夠多快地做出對策性的行動。

今日互動:看完今天的文章,你能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說出有哪個時刻是你自我防禦機制開啟了嗎?希望未來你能更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看到現實。

真實是一切變好的起點,與您共勉。

防禦機制除了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模式,也會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被特定的人吸引。

臨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指出,我們在選擇伴侶時,會潛意識被那些適配我們防禦機制的人吸引。原因在於,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認知體系被打破,所以會通過主動的選擇,構建出自己熟悉的情境。

文章參考

布萊克曼,JS2004 年)。101 防禦:思想如何保護自己。心理學出版社。

布爾戈,J.2012 年)。為什麼這樣做?: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塑造我們生活的隱藏方式。新崛起出版社。

弗洛伊德,A.2018 年)。自我和防禦機制。勞特利奇。

Granieri, A., La Marca, L., Mannino, G., Giunta, S., Guglielmucci, F., & Schimmenti, A. (2017)。防禦模式與 DSM-5 適應不良人格域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前沿,1926 8 月。

里夫,J.2014 年)。理解動機和情感。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威能,通用電氣(1995 年)。自我的智慧。哈佛大學出版社。

威能,通用電氣(1995 年)。適應生活。哈佛大學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www.sohu.com/a/397416036_64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