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我自己,錯了嗎?
自我是什麼
做自己是個流行詞彙。以至於我們常說:你要有自我,你要做自己,成為你自己。可是,什麼才是做自己呢?跟任性、自我中心有什麼不一樣呢?
自我是什麼呢?
舉例水果。水果是一個合集概念,並不存在「水果」這個實體的存在。
水果是蘋果、芒果、聖女番茄、火龍果等的集合。
自我也是一個合集,自我是我的需求、我的感受、我的利益、我的觀點、我的價值等與我有關的集合。
所以山本耀司說:「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人才了解了「自我」。
我們的需求,被拒絕後,我們就知道了那是我的需求。如果我們的需求一直在被滿足,我們就不知道自我的邊界在哪。
所以當媽媽無限滿足小孩,小孩就會不知道自我的邊界在哪,他的潛意識就會把媽媽識別為自我意志力的延伸。
當我們的觀點被否定後,我們就知道了這個觀點只屬於你,並不是人人都像你想的一樣。
如果一個人的觀點一直被同意,說什麼都是對的,他就感覺不到自我的存在,體驗到劇烈的空虛。
當我們感覺到難受的時候,我們開始體驗到「我很難受」,確立了自己的存在。
如果一個人一直順風順水,沒有難受,不咸不淡,他就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不知道活著的意義。
自我的確立,是通過被拒絕、被否定、被刺痛、被忽視而完成的。
這些感覺雖然很難受,但卻有強烈的存在感。
一個人過於被滿足的時候,是感覺不到自我的。
那麼有自我,就是明確自己的觀點,清晰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的利益,知道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在團體社會中所處的位置。
做自己,就是能堅持自我。
就是在觀點被別人否定的時候,能堅持自己是對的。
在別人忽視自己的時候,能主動發出自己的需求。
在別人侵犯自己的時候,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能做自己的人,自信、陽光、堅定、有生命力。
沒有自我,則是: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一遇到不同意見、被否定,就馬上放棄自己的想法,容易被說服。
與人交往,喜歡付出,不太敢有需求。習慣性妥協、忍讓。
不能做自己的人,老實、善良、溫和、好相處。
做自己錯了嗎?
敢於說「我不」和「我想要」的人,都是非常能做自己的。
王菲般的迷人,就是她能做自己,能追求自己想要的婚姻、生活,不顧別人怎麼看。
婚姻中很多女性,都漸漸脫離了男權的控制,成為家庭的主人,開始成為她們自己,而不再是第二性順位。
她們越來越知道自己要什麼,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追求,並且在堅持。
同時,她們也漸漸對老公們失望,不再那麼需要老公這個物種。
然而很多工作很忙的女性,堅持不生孩子的女性,卻得不到伴侶、家人相應的支持。
她們就會向我發出疑問:我只是想做我自己,錯了嗎?
那些工作到深夜的男性也會發出這種疑問:我加班是沒辦法的事,為什麼老婆孩子都不能理解?
我的一個朋友在講述他做自己的過程。
聚餐的時候,他拒絕喝酒。在被勸酒的時候,一直在強調「我就是不想喝酒」,可謂非常能做自己了。
然後他遭到了朋友們「你看不起我們」的評價。
朋友非常委屈:我就是不想喝酒而已,我錯了嗎?
那些嘗試叛逆父母的人,會被冠以不聽話、不孝順的名義被指責著。
他們也會很委屈地說:我就是想按照我自己的方式來活,我錯了嗎?難道我非要聽他們的他們才滿意嗎?
做自己沒錯。
只不過,做自己有時候是會傷害別人的。
自我越強大的人,就越能堅持自己的意見,越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越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同時,自我越強大,也越能侵犯別人的界限,踩踏別人的底線。
#不要以為做自己是不侵犯別人的。
人與人之間是沒有明確界限的。
關係一旦產生,很多界限都是混合共用。
你堅持了,別人就不能堅持。
你為自己活得多了,你為他人活得就是相對少了。
你熱愛工作,沒有錯。但有時候就是會傷害到家庭。
你堅持不喝酒,沒有錯。但有時候就是會傷害到朋友。
你堅持不加班,沒有錯。但有時候就是會傷害到老闆。
你堅持不婚不孕,沒有錯。但有時候就是會傷害到父母。
你堅持爭取自己的利益,有時候是會傷害到別人的利益。
你太敢於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讓那些拒絕困難的人很難受。
你堅持要別人尊重你,不否定你批評你,別人就是會失去了言論自由。
你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有錯,但你堅持的時候別人就是容易體驗到被否定。
別人批評你,你還堅持自己是好的拒絕改正,別人就是很抓狂。
這個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選擇與代價的問題。
我們堅持自己,就是會給對您有需要的人帶來傷害。
除非他們不對您有需要,可是他們也做不到。他們對您失望,就是會生氣傷心。
他們要滿足您,允許您做自己。其他人就得忍著自己的需要,就得為您妥協。
你不能不滿足他們,還要求他們不要生氣和傷心。
如果他們對你連需要都沒有了,那你們連關係也都將沒有。
有些關係中,有自我也許是個好事,我們完全可以不必在乎別人的感受,堅持自己的堅持,爭取自己的利益,讓別人為自己的受傷負責就好了。
但如果我們還在乎這段關係,那我們就不能完全做自己。
女權癌們很難有段穩定的親密關係,就是因為她們太能做自己。難以照顧到男人們的需求。
吸血鬼們特別能做自己。他們不僅能做自己,他們還把別人都當成自己,別人都是他自我延伸的部分。好像別人都是他的,為他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別人就是應該為他付出。
不要覺得吸血鬼離我們很遠,當我們要求別人尊重你、理解你、不強迫你的時候,你就是在使用別人的尊重。
好像別人尊不尊重你得你說了算,他自己不能說了算。
沒有自我
沒有自我的人,是痛苦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人:
在人際關係中從來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
教室裡冷的時候,不敢說冷氣調高點。
被別人打擾的時候,不敢說請你安靜下。
對於別人的要求,幾乎不能拒絕。再難受,都會忍著讓別人欺負。
做事情和說話都小心翼翼,生怕打擾到別人,說話久了就感覺自己在占用別人時間,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就連生氣的時候、難過的時候、傷心的時候都在笑,很克制悲傷,怕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很在乎別人怎麼看,容易受影響和干擾。
沒有自我的人不能堅定「我是好的」,所以當別人說「你很差」的時候,他們就很容易難過受傷。
跟別人聊天,他們會用很多「好的」、「嗯」、「隨便」、「都行」,看起來非常順從的回答。
這種人開始讓人舒服,因為他們不會跟你衝突,還總是在讓著你,滿足你。但深交起來,特別讓人痛苦。
他沒有自我,你就無法確認你的自我。
你跟他在一起,覺得跟機器人在一起一樣,孤獨而抓狂。
你還不能對他生氣,他好像也沒做錯什麼,看起來還做了挺多好的東西。可他就是不能用他的自我回應你的自我。
沒有自我的人,會把自己放得很卑微。其實是他們的自我很薄弱。
自我一旦跟別人的自我發生了衝突,就會立刻放棄自己,成全別人。甚至還沒有發生衝突的時候就已經在妥協,照顧別人。
他們也會很憤怒而委屈:為什麼別人要侵犯我的界限,為什麼別人不知道尊重我,為什麼別人這麼不懂事。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界限的。
是我們先確立了自己的界限,別人才知道了他的界限。
所以別人的界限,其實都是我們教會的。
我們先有了自我,別人才不會侵犯我們的自我。
你拒絕了,別人就知道你的底線了。
你反駁了,別人就知道你的觀點了。
你爭取了,別人就知道你的需求了。
大自然討厭真空,我們從來不表示我們有界限,別人就是會無限侵犯我們,使用我們,直到觸碰到我們的底線才會停止。
堅持與妥協
那麼人應不應該有自我呢?
有沒有自我,都是件好的事情。或者說,都有好的一面。
有自我的人,是活得很爽的,他們活出了自己。
可是他們越能活出自己,就會讓別人越不能活出自己。
他活得越爽,就會讓別人越不爽。
這個不是對立的,但有時候就是衝突的。
他要做自己,去巴黎。
你要做自己,去古巴。
你們都做自己,就是不能彼此陪伴了。
你做自己要去工作,他做自己要去賺錢。
你們都做自己,那這個家就真的只剩下錢了。
如果我們不妥協,我們就只能讓別人妥協。
自我強大,是以損失關係和社會功能為代價的。
沒有自我的人,那一刻是讓別人很爽的,因為你成就了別人,別人得到了滿足。
可是你的壓抑,會讓你想離開關係,讓你活得越來越累。
如果我們一直在妥協,別人就不需要為我們妥協。
#自我虛弱是以犧牲自己的舒適為代價的。
太能做自己,就是任性,自我中心。
我們說一個太自我,就是他眼裡只有自我滿足,不懂得妥協。
當我們眼裡有別人的時候,就要學會妥協。
我們說一個人沒有自我,就是他太習慣妥協。
不懂得堅持自己,讓別人妥協。
堅持與妥協,在關係中都是必須的,但都要適度。
我們更想擁有關係,就要懂得妥協,不要總是讓別人失望、難受、被拒絕,不要總是踩踏別人的底線,讓別人發怒。
我們更想擁有舒服,我們就要懂得堅持,不要總是小心、忍讓、不拒絕,我們要走出去,嘗試踩到別人不能忍的底線,讓別人因為無法可忍而發怒。
多踩幾次,我們就知道了正常的界限在哪裡。
適度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活在當下。
此時此刻,您更想要什麼,能接受犧牲什麼。您就做什麼選擇。
怎麼破?
當然,堅持自我也不一定會給別人帶來不舒服。
這就是情商了。
人際關係的三元素:自我,他人,情境。
情商就是既照顧自己的感受,又照顧到他人的感受。做自己是沒問題的,單純地只做自己,就有問題了。
做自己會傷害別人,其實就是我們在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的時候,我們簡單的大腦沒有顧及到別人。
我們在做自己的時候,不要忽視別人的感受。
而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不一定要滿足他人的需求。
有時候,別人需要的只是感受到你的愛、重視、關係、尊重,不一定你非要做什麼。
比如我出去應酬,我不會喝酒,因為真難受。
但我知道我拒絕,就是會讓他人和氣氛都不舒服。所以我有時候會帶好酒,讓他們感覺到我是重視感情的。
同時我會用真誠的理由說明我為什麼不能喝:胃疼,脾疼,肝疼,肚子疼,頭疼,心疼。當他們感覺到我的真誠,依然不會傷害關係。
我一個來訪者總是無奈加班,總是責怪老婆不理解自己。我的建議是,親密時間不夠,就用濃度來補。多送點小禮物,說點好聽的,在一起的時候專心陪一陪。這樣老婆感覺到你的愛了,就不會太阻止你加班了。
這些是需要花費心思的。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想這麼多。
可是,任何一個獲得,不都是有代價的嗎?
文章來源:叢非從
Photo by Michael-C-Ha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