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破壞:了解自己的內在敵人
編者按:在我們實現某個目標的過程中,似乎總會有一個聲音阻礙自己進步,讓自己拖延,這就是自我破壞(self-sabotaging)的一種表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破壞的傾向,這是在進化過程中深入人類本質的。人類的大腦總是傾向於依賴熟悉的事物,並對風險高估。我們要學會克服自我破壞,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
我們經常為未來制定計劃,但真的需要採取行動來推進自己的計劃時,又往往會選擇阻礙前進的方式——拖延,開始頻繁地自我批評或者尋找藉口。
許多人想要養成一個健康的習慣、能更好地管理個人時間、能夠為未來存更多的錢,以及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卻總實現不了這些目標,或者總會偏離初心。這些現象在我們很多人身上都存在,
「#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這句俗語一點沒錯兒。
自我破壞(self-sabotaging)指的是我們的一部分個性與另一部分個性發生衝突,也就是我們做了一件故意阻礙我們進步成功的事情。
人們很少進行自我破壞,自我破壞通常不是一個從我們自己立場出發而刻意做出的決定。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妨礙自己呢?現有的研究認為自我破壞與自我保護相關。
自我破壞與人類行為有很大關係。美國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的臨床和法醫神經心理學家、心理學副教授朱迪·何(Judy Ho)博士認為,自我破壞的傾向已經根植於我們的神經生物學中,並且已經深入到我們人類的本質中。
她解釋到,「自我破壞的根源是我們祖先進化適應的一部分,這使得我們能夠作為一個物種一直延續下去。為了理解自我破壞是如何與我們人類的存在聯繫在一起的,我們需要看看研究一下驅動我們生存的兩個簡單原則:#獲得獎勵和避免威脅。」
人類的大腦總是傾向於依賴熟悉的事物,並對風險高估。即使其他不同的選擇有明顯的優勢,我們也會被吸引去走熟悉的、舒適的、簡單的或容易的路。
這種趨勢被稱為熟悉性啟發,會導致我們過於重視我們所知道的東西,而輕視我們不熟悉的東西。
蓋伊·亨德里克斯(Gay Hendricks)博士是《大飛躍:征服你隱藏的恐懼,讓生活更上一層樓》一書的作者。
他解釋道,「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動調溫器,它決定了我們允許自己享受多少愛、多少成功和多少創造力。當我們超出了內部恆溫器的設定時,我們經常會做一些自己破壞的事情,進而使自己回到以前熟悉的安全區域。」
而這些行為似乎在短期內對我們有幫助,結果卻發現它們妨礙了我們去得到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你的宏偉藍圖中,你希望自己今天、明天、下個月、明年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但你卻阻礙了你自己。
克雷格·隆斯布羅夫(Craig D. Lounsbrough)是一名有執照的專業顧問。他曾經說過,「我無法投入生活的唯一原因是,我告訴自己「我不能」。然而,我想知道,如果我告訴自己「我可以」,會發生什麼?」
還有一個概念叫「#認知失調」。
人類的大腦喜歡保持一致,我們的行為通常與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相符。當二者不相符時,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這會產生一種精神上的不適感,導致我們的態度、信仰或行為的轉變,以減少不適感並恢復平衡。
為了克服這種矛盾,我們必須與未來的自我作鬥爭——那個在當下選擇自我破壞的自我。
要克服自我破壞,就要學會跳出自己的思維
對於自我破壞,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了解這些感覺來自哪裏,並且我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存在於你我們腦中的這種感覺作鬥爭,然後提出反對改變的理由。
學會不去理會那些藉口,不管我們現在的自我和未來的自己有多矛盾,都要繼續前進。
尋找一些對你來說重要的東西,它可以克服你史前的恐懼。不管你的大腦告訴你什麼,不要在意,現在就開始行動。
為了克服自己對走出舒適圈的恐懼,我們可以嘗試新的想法、習慣、經歷和活動,儘可能多地分解成我們能想像到的子步驟,然後逐步取得進展。
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把所有的步驟都寫下來。優先考慮那些你寫下來的內容。把事情拆分,從小處著手,專注於小的成就。採取最小的行動,朝著實現更大的目標而努力。
我們的大腦不會認為這些行為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但如果我們採取的步驟跨度非常大,我們的大腦會產生抵抗性,並且會把這一步高估為一種威脅——把自己放在自我破壞的道路上。
例如,如果你想寫一本書,計劃從每天200字開始寫起。不要對你的工作進行任何的評判,就是單純的寫作。歐內斯特·海明威曾經說過:「醉時寫,醒時改」。
如果你想鍛煉,那就從每天鍛煉5分鐘開始,從每天5分鐘開始鍛煉,而不是半小時或一小時,因為你很可能無法堅持下去。
如果我們在一段關係中害怕親密的動作和私密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採取漸進的方法來克服,這些都是你可以掌控的。
向親密關係邁出一小步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做出更好的選擇。
用同樣的心態或方法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有意識地選擇行動,無論它多麼微小,都會鼓勵你創造出良好的習慣和動力。
專注於一個我們的大腦可以處理的過程,否則我們會找藉口去蓄意破壞目標,即使是每天10分鐘。任何時候你跌倒了,就站起來,再來一次。這就是進步的過程。
你也可以用「2分鐘規則」來克服拖延症。根據生產力專家James Clear的說法,如果一項任務需要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來完成,你應該馬上去做。
他說,我們可以運用兩分鐘規則來開始新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會推遲開始的時間。他說,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做這件事情超過2分鐘的。
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無論它有多小,都會推動我們繼續朝著我們的目標努力。
那些最終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採取循序漸進的、按部就班的方式來逐步獲得成功的。這是一種避免自我破壞的最好的方法。
譯者:Jane
本文譯自Medium,作者Thomas Oppong,原標題為” Understanding Self-Sabotage: The Enemy Within”,希望對您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