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愛式的挽回:因為不夠愛自己,才會以為愛可以外包
很多人想挽回的動機,是逃避跟自己的獨處,以及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傷口。
那些在愛情關係裡提醒著我們的小事兒
也許您還在尋尋覓覓,不論往前走、或是往回走,好想要找到那個最對的人,來完整我們自己。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好似非得再找上另一人來令我們感覺「完整」?
仔細想想,多數人想踏上戀愛關係,不都因為心靈乘載不了孤單與寂寞裡的空盪?長期的單人枕頭,也許開始自我懷疑,這世上還有誰可以來定義我的存在?!誰來讓我感覺「我是被愛」,或「我是被需要」!
這孤單從何而來?
其一:科學家可能會說,是生理與傳宗接代的需求,是一種人類的本能。
其二:基本上,一旦脫離了原生家庭與主要照顧者,成年後的我們再也無法像孩提時期是被照顧與保護的。少了這些理所當然地陪伴,我們只好踏上旅程去找自己的伴。
但經驗又告訴我們,戀上一個人不難,如何相處才是考驗。
英倫才子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告訴了我們:「在愛上以後,然後呢?」
原來,人們是:
「認清愛情故事的必要。但對於愛情的開端,我們知道太多,而對於愛情如何持續下去卻又輕率地置之不理。」
那麼,要如何「不再對愛情如何持續下去輕率地置之不理」?
先以簡單的兩大觀點來核對戀愛關係中的可能困境:
首先,我是否把對方當作自己的延伸物,是accessory,附屬、配件的概念?!總希望對方順服、滿足我的期待。也就是,我是太陽,對方該是繞著我轉動的行星。
或者,我是對方的延伸物,他/她的accessory、附屬與配件。主從關係相反了,對方是太陽,而我是行星。我總在滿足對方的期待與期望,越活越不像自己、或越活也越不認得自己?!
第一觀點的問題在於,我過度的強勢與主導,自我中心導向鮮明。
第二觀點的問題則是,我過度的犧牲與求全,自我太卑微。
這兩者都不是真實的愛。
其實也只是「討」與「被討」的關係而已。(主動討愛,討到想要的物質或關注/要一個工具人VS.被動被討愛、被需索,討物質或關注/被當作一個工具人)
最終,都可能將愛情關係變得複雜不純粹,在角力爭奪戰裡,終將宣告失敗。
民初傳奇作家張愛玲曾以她的文字,為「愛」下了一番小註解:
我愛你,沒有什麼目的。只是愛你。
也許是啊,理想的愛該是純粹又簡單,如印度靈修大師奧修(OSHO)所言:
愛是不可言說的、愛,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而已。
愛情也是一面鏡子,從上述兩大觀點中,不管是第一種關係、或第二種關係,只是照鏡捉妖,照映出來的,仍還是老生常談:「其實我們還不夠愛自己」、或者「其實還沒有自信足夠愛自己!」
因為不夠愛自己,以為愛可以外包,才讓別人成為我們的附屬,增添安全感。
或是因為還沒有自信足夠愛自己,以為努力地付出,終將感動天地,被認同、被需要,自我得以得到肯定。或許人們會以為第一點關係裡的那個我,強勢又跋扈,一定是過度愛自己才會如此自我中心!其實他們反倒是內心不安且空洞,甚至很可能有自卑傾向。
其實,愛情關係裡的平衡,就只是二字「互相」而已。
互相照顧、支持、陪伴與真心地去愛。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心底裡的那個「不夠愛自己」、或「不知如何愛自己」是不是才是破壞關係裡,那個過不去的坎呢?
如果是,先試著好好認識自己、愛自己吧!
失敗的戀情,也只是人生戀愛經驗裡的生活實修,說穿了,也就是一份練習啊。
不一定需要在挫敗裡自我譴責或譴責對方太久,或把自己淹沒在情緒裡太深。但,至少,先看懂部分的問題癥結,不再愛情卡卡,反覆落入卡關處!
誠如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越美好的您,如兀自綻放的花兒,賞心悅目,終有頻率相近的伊人,欣賞這般的你/妳!
Vision by Jennifer Jigour
文 by 邱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