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唯物主義的陷阱
靈性能養活你的小我嗎?
“靈性唯物主義”是藏傳佛教仁波切Chogyam Trungpa最早使用的一個術語,70年代初來到美國的Trungpa在他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一書中闡述了他的理論,即小我如何喜歡為自己的目的使用靈性道路,而尋求者很容易陷入尋求啟蒙的錯誤。
在道德經中說到:“道是無名的……”或“道是無法命名的”。 ..”。啟蒙就像一縷煙霧。靈性唯物主義是試圖抓住這種煙霧的小我。”
問題在於,小我可以將任何東西轉化為自己的用途,甚至可以轉化為靈性。〜Chogyam Trungpa仁波切
我們將我們的靈性追求視為“自我完善”,這是好事,但除了自我以外還有什麼?小我。
我們從小就習慣於個人主義和物質積累,因此很容易將這些根深蒂固的理解結構強加於靈性上。
我們可以收集參加課程,得到眾多獎章或收集眾多靈性工具等實踐,以養活我們飢餓的小我。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靈魂正在成長並找到自己的方式。
“只有當小我把握住這種尋找並用它來滿足自己時,我們便會陷入靈性唯物主義陷阱的危險。”
靈性唯物主義的三大君主
Trungpa討論了這些靈性錯誤觀念如何歸因於西方文化固有的唯物主義的三個誤解。他稱這些為“唯物論三位主”。
首先是“物質唯物主義”,
擁有和積累越來越多的信念將帶給我們幸福。
然而,即使我們達到了最初的期望,我們也總是渴望獲得更多。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滿意伴隨著每次購買。這是必須解決的嚮往。
第二位主宰是“心理唯物論”,
即我們相信某種信仰或信念體係將治愈我們所有的疾病。
例如,我們愛上了佛教,並認為,如果我們以足夠的精力投入到實踐中,我們將能夠逃避苦難。
但是,我們仍然受苦。我們可能會抨擊一個想法或一個政黨,或者任何事來暫時減輕我們的負擔。
但這只是暫時的。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宗教或思想,或者我們如此熱切地追求的事物,並不能阻止挑戰的產生。
第三位主宰是“靈性唯物主義”,
即某種精神狀態或精神實踐會使我們擺脫日常麻煩的信念。
我們可能會通過過度使用冥想或呼吸技巧,或生活在沉迷的陰霾中,尋求將自己從世界中釋放出來。
但是,在某個時候,我們必須停止沉思,否則這類毒品將被你耗盡,苦難世界將會再次入侵,我們如此難以迴避的苦難將又重新浮現在我們的面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響亮和困難。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阻止生活,生活一直在發生。
小我–心靈的投射
Trungpa教導說,這三位主宰是基於這樣一個觀念,即小我是真實的,它是一種需要馴服或受過訓練的東西,而事實上,它在不斷變化並且本身並不存在,只是作為一種心靈的投射。
例如,如果我們養活它並圍繞我們的靈性實踐建立自我意識,那麼我們只會養活不存在的東西。任何滋生這種虛假的自我小我的事物最終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
那麼,什麼是警告信號?如何在不陷入餵養貪婪小我的陷阱的情況下找到快樂並減輕痛苦呢?
我們有必要檢查自己個人的思想和動機,但是當焦點變成促進小我,自戀或自我強化的一種時,我們知道也許是時候停止向內看並轉向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世界上,並樹立了為他人服務的宗旨。
不過要注意的是,“服務他們‘也可以餵養小我-看著我,與家人一起放棄聖誕節(無論如何我都非常討厭),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食物,我真是個好人嗎?僅僅了解我們的真實動機就足夠了。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從一種時尚,一位老師,一本書或一個想法跳到下一本書,希望立即得到啟發或康復,那便是另一個陷阱。
不幸的是,沒有簡單的出路。只要我們生活,生活的工作就會持續。
我們可以找到存在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更完整地接受所有這些內容,而無需作出判斷,但是除了死亡,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癒生命。當他們所愛的人去世時,即使開朗的人也感到悲傷。我們都會感到痛苦。
競爭陷阱
這使我們陷入了靈性道路上的另一個陷阱,我認識到這是我的最愛-我的痛苦比你的痛苦更糟,我的幸福大於你的幸福-比較和競爭,是資本主義固有的,但在資本主義中毫無追求更和平生活的用處。
我們都受苦,我們都找到了幸福。注意小我抓燃料。
如果你發現自己居住在自己的聖人中,那麼也許是時候進行現實檢查了。無論如何,遲早都會到來。
如果你只是在談論自己最新的靈性導師,書籍或練習,而試圖讓他人參與其中-仔細觀察自己-你是否在“推銷”它?如果我們要賣東西,那麼我們可能已經涉足了靈性唯物主義。
這並不是說你不能寫一本關於尋求幸福的好書,也不能提供收費的療癒服務,這只是一個警告,請確保你執行的核心始終以服務為中心,而不是為自己服務需要一個大僻靜中心,一堆靈性工具或一輛新車等等。
更應注意購買快速修復程序,超級專家和任何能立即啟發你或治愈我們生活中所缺失內容的東西。
也許這些事情確實發生了,但現實是,我們每個人在我們的整個生命中都有自己的道路。
即使我們達成某種和平,仍然會發生一些事件,這些事件將我們震撼到核心,並剝奪了我們為實現如此艱辛而奮鬥的一切。
來自現代文明的我們有一個習慣,就是挪用其他文化的靈性,借用我們喜歡的儀式或做法,混合和搭配而沒有真正考慮形成道路的文化或歷史。挑選這個文化一點和那個文化一點一點,例如隨身攜帶的棒棒糖袋,收集時不加考慮。
尊重和關懷對待其他文化的做法是執行靈性道路很重要的組成要件之一。
語言線索
當我們指出我們的靈性道路時,我們使用的詞語為我們提供了線索,表明我們是否正在通過靈性–靈性唯物主義落入自我認同的陷阱。如果我們使用諸如買,賣,獲利,失去和獲勝之類的詞,以及大於,小於,大於,小於–判斷,分離和收購的詞,那麼我們可能需要看得更清楚。
Trungpa說:
“靈性唯物主義”即欺騙自己,以為我們在靈性上正在發展,而相反,我們正在通過靈性,技術性的來加強我們的自我中心。
那麼靈性是什麼?
我們如何在不陷入這些陷阱的情況下走我們的靈性道路?
意識是關鍵,然後,一旦我們意識到,就不僅要關注自己和我們自己的康復過程,而且要以某種方式服務於更大的利益。
對我而言,真正的靈性意味著體驗生活,而同時體驗來自更高智慧並以對我們有用的任何方式與該來源聯繫某部分的我們自己,他人以及宇宙本身。
“正確地走靈性道路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過程;天真地跳進去並不是什麼。
有許多偏嚮導致扭曲的以小我為中心的精神形態。當我們通過這些靈性技巧加強自我中心性時,我們會欺騙自己以為我們在靈性上發展。這種根本的扭曲可以稱為靈性唯物主義。”-仁波切Chogyam Trung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