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SPpop Holistic Healing Solutions
療癒故事,  心理

犧牲奉獻就是愛?心理師:反而是一種錯誤的愛的替代品

我跟男友交往多年,除了「我愛你」,他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愛就是要犧牲。」一開始聽他這麼說我覺得好甜蜜,相信我們可以長相廝守,因為如果兩個人都願意為對方著想,應該會是最好的關係。

交往愈來愈深,我覺得他非常需要我,我應該是世界上最了解他、最能為他付出的人了,經常為他犧牲我該做的事。

再進一步親近後,我開始覺得有壓力,因為他總要求我以他為主,如果我不想,他就會說:「愛就是配合對方,不能只以自己為主。」

我心中開始納悶,要犧牲多少才叫做愛?

是他要求太多,還是我犧牲奉獻得還不夠,不足以成就一份真愛?

我心裡非常疑惑。

這個問題在關係中似乎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不容易,因為彼此期待不同。

米蘭.昆德拉曾說:「愛是無我的,不要求回報。」

戀人都覺得愛應該是利他的,不過我覺得「利他主義」這樣的前提,必須先有自身的覺察,就是我們可以這樣要求自己;但如果要硬加在別人身上,就會形成非理性的期待。

#犧牲變成愛的替代品

我們對另一半的期待在關係裡是否真實合理?可以先從「自我內在需求」來檢視愛情。

如果我們需要別人無條件的妥協與犧牲,以這樣的情感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那麼這樣的期待跟自己的需求比較有關,跟真正的愛情無關。

像你描述的,你們似乎都費盡心思,要求雙方要有共同點,為了愛要犧牲,而不是去正視與接納彼此的差異,這樣的情感需求就比較像自戀的愛情,期待在愛情裡追求有個如我的翻版。

進一步延伸,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有能量的,可以突破自戀這種假象和框架,有機會發展出不同的相處模式,而不是「我覺得這樣,你就非得這樣不可,否則我們就沒辦法走下去」。

我發現很多關係的障礙,大部分都來自於我們對伴侶有過多太固著的具體想法、非黑即白的期待,在相處中其實是沒有人可以完全達到的。

當我們無法得到滿足時,又會有一種習慣性反應,以愛為名把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

因此我認為,愛不是全然的犧牲,有時候犧牲不但沒有成就關係,相反的,反而是一種錯誤的愛的替代品,我們以為那樣的犧牲就能夠愛,其實是沒有能力尋找合適的方式去愛或不理解愛,所以用犧牲來表達,用犧牲不斷來提醒自己「我要愛你,你要愛我」,錯誤的犧牲沒辦法真正體現愛,反而是阻礙愛在關係裡開花結果。

如同你所描述的「我覺得他非常需要我,我應該是世界上最了解他、最能為他付出的人了,經常為他犧牲我該做的事。」這會讓我有些擔心,你是否會以犧牲換取男友對於你的依賴?

如果是,很可能在無意識中淪為一種情感交換的把戲,當男友覺得你不夠犧牲時,你會感到疑惑、恐懼。

在關係裡不應該有恐懼,如果感到恐懼,愛的能量早已經消失,也不再流動,因為恐懼跟愛其實是對立的。

#互惠應該大過於犧牲

愛情不可能無我,也不可能完全不求回報,因此在什麼狀態下,才不會讓自己的付出過於用力?

我認為比較有助於關係的概念是:愛情裡應該重於互惠,雙贏不見得做得到,互惠卻是可行。

所謂互惠是指能照顧彼此的感覺,互惠應該大過於犧牲。

關係中的互惠是有前提的,就是兩個人進行成熟的對話與討論,更重要的是能在感情中明白彼此現有的位置、相互的情感狀態,兩人有能力把彼此的關係核心建立在現實的基礎,藉由互諒和互惠獲得滿足。

在感情裡,人還常常忽略一件事,就是很容易帶著社會框架活在既定角色中,卻沒有真正活在關係裡。

我們以為感情就是永遠不會變的付出與承諾,卻忘記關係是隨著相處的經驗不斷流動,而且三不五時就會因個人的感受有所變化。

所謂既定角色,是指情感角色的扮演。比如說,「你是我女朋友,你就要做什麼」,「身為男朋友的我,就可以決定什麼」。

而角色扮演大部分是從社會建構與原生家庭中學來的。

像是男性一定要有自主性或主導權,才能穩固自我價值;而女性則要無盡的包容或配合,才能得到認可。

女性被期待具有母性特質,要照顧別人、要有同理心,如果無法區分他人與自我價值的差異,就容易用過度適應來彌補自己無法面對衝突或討論事情的缺點。

所有的社會角色都有框架,我們在關係中需要帶著不斷的自我覺察,否則會受到自我認知的限制,深陷於框架卻不自知。

想在感情裡舒服地同行,就得適度拿捏自己的付出,也就是說,雖然有無形的角色框架,但不需要到很用力表現,才能得到真正的愛。

適度拿捏就是信任自己在情感能力中的一種最佳表現,像是劃清界線的能力、說「不」的能力、照顧自己失落情緒的能力,能擁有這樣信任自己的能力,才有機會放棄那種自戀的優越感,發現原來以前不合理的期待,其實是自己無法面對,所以才把焦慮與不安全感冠到別人身上。

犧牲的是你,還是關係?

那麼怎麼覺察是否犧牲?能不能繼續下去?

這種感覺通常很模糊,沒辦法加以言說,只會覺得有種莫名的吃力,不過當你感覺付出不帶著喜悅,而且很明顯心裡感覺是放棄和失去時,就是一種沒有獲得自我肯定的付出。

只有給得很不甘願卻沒有得到情感的付出滿足,基本上就是在關係中的自我欺騙。

我覺得真正的犧牲,往往是犧牲了關係,所以做決定前必須從關係層面來檢視,當自己做某些讓步和協調時,有沒有犧牲了關係?

可以從3個面向進行自我思考。

1.我能感覺到這妥協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嗎?

如果要做這件事,我內心有餘裕、有精神力量去做嗎?我能從這付出感覺到我的堅強嗎?還是我其實並不願意、我心中會有怨懟,或是希望對方以後一定要補償我,或期待對方將付出某些代價 ?

如果是這種類型的犧牲,那麼對關係的互動沒有機會產生真實、有生命力的情感交流,就會淪落為沒有生命力的關係。

2.這犧牲有沒有突破兩個人舊有的模式?

也就是這樣的決定有沒有機會讓關係進展更深入?或者,只是因為個人沒辦法面對失落和恐懼而過度適應,只好繼續做同樣的事,不得不過度勉強的負面相處模式。

3.更重要的是,這犧牲有沒有阻礙我認識自己的可能?

就是我明明有某種渴望,想要被照顧、希望對方能懂我的心情,可是我過於擔心所以沒表現出來,只是用以前的方式回應,這就是犧牲了更好的關係,而且阻礙了面對與了解真實的自己。

在彼此的情感中,如果不能拉高理解關係的層次,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待真正需要處理的議題,大部分伴侶就很容易陷入執著於字裡行間或對話裡,當一方只是被要求或是被強迫時,就困在惡性循環裡,沒辦法讓兩人關係朝正向發展。

#堅定自我立場做有效的溝通

因此當對方又把某些框架放在你身上、要求你犧牲配合時,該怎麼做?我知道這樣的溝通很不容易,但可掌握以下原則。

一是先安靜自己,不被激起情緒。

當他說「你就是不愛我,不犧牲」時,你難免會有情緒,接著是焦慮,會直覺回應:「哪有,我哪有不愛你?」陷入了與他的爭辯中,可是這樣的爭論對溝通沒有幫助,只是停留在一個無法打破的循環裡繞圈圈。

因此回應前心裡先有覺察的空間,知道他會有情緒字眼,給你貼標籤、或給你負面評價,先給自己一個深呼吸,然後慢慢沉澱對方說的語,不隨之起舞,就是做到先安穩自己,不被激起情緒。

二是堅定自己的立場。

此時溝通目的不只在表達你的感覺,而是要藉由此機會維護你的決定,不要陷入是非的爭論,只要堅定說明自己的決定,且試著讓他明白你的為難,像是「我知道你會不高興,但我們的需求有些不同。」當他希望你做更大的讓步時,也可以試著回答「愛情是一起的,我不想分擔超過一半的責任」。

三是不陷入辯論的分享情感。

如果可以,試著讓他知道你是有困難的,讓他明白,你們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像是「我覺得很遺憾,你會這樣想,但我不想做會讓我自己勉強的事」。

真誠坦白地跟他分享你的困難和需求,而不是跟他爭論誰愛誰多。

關係裡很多我們認為的問題,其實都是在逃避真正的問題,像是「我要讓你,你要讓我」,真正的問題常在於我們不敢把真正的感受告訴對方,因為不知道對方有沒有能力接受,或不知道對方會怎麼想,認為我是什麼樣的人。

四是提出邀請。

更具有建設性的是向對方提出邀請。像是「我們現在都找不到好方法相處,是不是可以一起想想,怎麼調整比較好?」或是「如果這樣一直行不通,我們還可以做哪些改變,一起來改善關係?」

習慣指責對方不夠犧牲,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其實是對關係改變接受度較低,且比較不具備調整情感的彈性。

面對這種類型的伴侶,不是要讓他知道「你對我錯」或「我對你錯」,而是在每次的衝突中讓彼此能夠有機會知道「我讓你失望或你讓我失望都沒有關係,因為我都還有能力繼續愛你」,也就是我們可以一起失望,但是我們不會輕易把手鬆開。

我有種感覺,你們對彼此的看待都沒有把握,也還沒有機會經歷到這個情感表露的層次,這層次唯有在彼此需求不同時才有機會遇見與處理。

也就是當別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會失望;但面對失望時,學會自我照顧與理解他人的限制,在無法達到共識時依舊能夠展現正面關懷,是在關係中需要一起學習的能力。

我猜想男友可能覺得別人不配合他就是不愛他,如果你不跟他討論、只是拚命配合,他就沒有機會了解,真正問題不在於誰要不要犧牲,而在於你們不知怎麼面對失望,彼此選擇不同方式逃避,這才是你們真正的困難所在。

而你可能也不知道怎麼面對「我原以為我可以是一個人的全世界,後來發現我自己內在需求的聲音也很大,了解自己原來也沒辦法完全配合,但如果沒辦法完全配合,對方是不是就會不愛我?」面臨抉擇時,會發現更多未曾認識的自己,透過情感中的需求發現這個真正的自我,那就得好好重新認識自己、善待自己,帶著勇氣面對關係中的困難,透過兩人的討論也可以更深層幫助對方認識彼此。

#學習在關係裡的自主性

關係裡都會帶來責任,但關係裡更重要的是必須保有個人的自主性,擁有自主性的前提,就是要當一個有責任的伴侶。

那責任不是只追求對方的欣賞和寵愛,所以付出一切在所不惜。那責任是我也要探索,對方是不是符合我的期待?像是會拚命要求我的人適合我嗎?你心裡應該是有這樣的想法了,才會有這樣的疑惑,這是好的,因為有這樣的自主性,才會避免沉溺在對別人或自己無法實現的愛情幻想中。

什麼叫關係的自主性?

就是我們有空間可以陳述不同意見,可以在討論中捍衛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需求、照顧自己的希望,然後知道選擇什麼對關係有益,如何運用合適的方法獲得。

相較之下,我發現你們個人在關係裡的自主性較低,因為比較沒有能力去承受彼此的差異和區隔,不太允許對方有不同的偏好和自由,不太有能力忍受意見的分歧,所以彼此都會因為害怕失去對方,選擇單一的既有模式解決問題。

更需要擔心的是,我感受到的是你們兩個人好像都認為「我感覺有問題了,但問題的答案在你身上」,這背後隱藏的想法是,那我自己就不用負責了,等你來解決問題或解救我的焦慮就好,這其實就是一種對愛不夠放心的表現。

自主性在健康的關係中是重要的,明白的說,就是要學習承擔自己的責任。

像你覺得問題在男友身上,怎麼可以一直要求你犧牲?回過頭來看,也需要多加思考那你的責任在哪裡?你有沒有捍衛自己的觀點?有沒有練習照顧自己的失落?有沒有正視彼此看待情感的差異?有沒有在遇到困難時選擇逃避?

#愛可以慢慢練習

很多人渴望在關係中被讚美和欣賞,如同你原本期待透過不斷的付出得到被肯定的愛,但我想提醒的是,讚美和欣賞只是關係中一種補償性的替代品,它永遠沒辦法取代關係中真正需要的尊重與接受。

像是我能讚美和欣賞你,但不代表我有能力尊重和接受你,很多習慣性以犧牲換取認同的伴侶都會未經覺察而掉到混淆的陷阱裡。

如果只停留在讚美和欣賞的滿足,那只是表淺的關係互動,對關係真正要產生凝聚力,能讓兩顆心更靠近的,不會只有讚美和欣賞,而是我們彼此尊重與接納。

這包括我接受自己對你的期待可能有落差,但不會對愛你的心有所動搖。

在思考你提出的問題時,我想到齊克果曾說:「為什麼越少,愛就會越多。」

我看到你問了很多為什麼,為什麼要犧牲?為什麼要全然配合?當你問越多時,表示關係越讓人不安心。

瑣碎的問題像要不要犧牲,都是在逃避真正的問題,唯有正面迎接對的關係,才有機會擁抱真實的彼此。

我們可以慢慢練習,從被框架在角色裡的一個人,攜手走向真正活在關係中的彼此,透過尊重與接納,合力豐富愛的樣貌,協心漆上幸福的顏色。🙏❤️

文章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