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SPpop Holistic Healing Solutions
療癒故事,  心理

關懷,要出於尊重!幸福的關係,是發自內心真誠的重視一個人,傳達一份溫暖的情意。

走進原住民部落社區的外來者經常帶著拯救者情結想要拯救弱勢,然而當我們的眼中看見的二元我好,你不好的投射時,部落便成為了拯救者為小我找到的舞台。
 
Ayahuasca語錄-與植物一同工作
 
You can never save others.
You can only inspire others.
 
您永遠無法拯救其他人
您只能激勵其他人。
 
🙏🌿
 
Written by Aarti Borǰigin
 
關懷,要出於尊重!幸福的關係,是發自內心真誠的重視一個人,傳達一份溫暖的情意。
 
幸福的關係,來自生命的正成長力,而且是兩人之間都能同等這樣的進行。雖說你不能決定關係中的對方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但你要先具有這種能力,才能和有相同能力的人互動和相處。
 
減少建立負面關係的機會,盡量不在內心脆弱情況下,無意識投射缺失的情感,轉移在未經過認識歷程的他人身上。那樣情況下所做的關係選擇,無論覺得他是高理想對象,還是可憐需要同情的對象,在我們內在自我成熟狀態和獨立能力都脆弱的情況下,勢必關係會出現大量因為投射所幻想出的假象,很難真正的認識及了解對方。
 
又因為是投射和情感轉移,我們會將早年在關係裡缺乏的情感轉嫁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提供及滿足,卻又同時投射早年的生存對應姿態,把在原生家庭關係中所塑造的互動模式,自動化反應在對方身上,在交互作用下,不僅重複童年的情感創傷,同時不斷重演在原生家庭的卑微姿態和討好應對。
 
被拯救情結綁架的討好心態
 
這是相當辛苦的過程,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在關係中,地位和權力都是虛弱的一方,勢必會咬緊牙關不斷討好、付出、殷勤服務,以避免被關係淘汰。
 
這個時候,你所被吸引的對象,不是自我中心者,就是自大自戀者,不然就是比你更弱勢更無助者,因為這就是你內心未癒合的原傷,自然而然會呼喚的對象。你瞧不起自己、輕看自己,就會被會濫用你、忽視你和依賴你的人吸引。
 
有些人在關係中明顯是依賴者,成熟和獨立能力也不足,不斷付出及討好的一方,其實是較有能力和握有資源者,這種關係的情況較複雜點,除了不停付出、討好的這一方慣性被別人的弱勢綁架,還要加上受自己長期運作的神經症罪惡感(道德焦慮引發)驅使,而陷入不斷拯救弱小者的處境,動彈不得,失去彈性和抉擇自由。
 
然而要形成這樣的動力,可能還需要付出和討好的一方,實質有想控制的欲望在當中,內在被自己的拯救者情結糾纏,總是希望這個世界在他的付出和救贖下,沒有痛苦的事情,沒有任何傷心和憂鬱的人。特別是他想要拯救的那個人,更要竭盡一切心力把對方的生活顧好,以防對方發生任何失序和不幸的事。
 
 
說到底,討好者把證明自己夠好,建構在可以拯救他人「變好」的任務上。
 
這種證明很弔詭,人其實可以好好證明自己夠好(有價值)就好,為什麼要把一個弱勢或生活失能的人變好、把他照顧好,才能證明自己夠好呢?為什麼要越界到他人的生命範圍,以自己的能力或力氣介入,企圖要改變對方的生命狀態和生活,才能代表自己夠好呢?
 
 
這種所謂的好意,即使立意再良善,只要是自己單方面的設定和驅使,其實還是屬於一種控制欲的展現。表面上,是不停地為對方付出,努力照顧、滿足對方,然而藉著控制別人、指導別人或安排別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為這一份需求的依賴而離不開。
 
這種因為過度依賴而離不開,害怕失去對方,恐怕才是內藏拯救者情結的人,真正想要進行的控制。當關係沒有相似相等的獨立性和成熟度時,關係的失衡與過度承擔,必然會發生。
 
關係是一種鏡像反射
另外,在關係裡常見的另一個現象,是我們表現的行為,往往是我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以及我們希望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
 
 
例如:你以擔憂的方式去關心別人的生活,努力給意見、想方設法,甚至幫別人出面解決,這可能來自你過去被關心的方式,別人總會以擔憂的方式對你的生活表達意見,告訴你該這樣做或那樣做,甚至直接幫你解決。
 
 
在早年生命,你非常熟悉這種在關係裡互動方式,然後進一步希望後來的人際關係也有人可以為你這麼做,把你的事當成他的事一樣,一手包辦,面面俱到,那會是你很習慣、也希望被關心的方式。
 
 
然後,你就這樣的為別人付出,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什麼都要摻入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要別人這樣做、那樣做,甚至乾脆幫別人挺身而出,主導別人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你從來沒問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也沒想過為什麼總是習慣性以擔憂作為關心方式。甚至擔憂過了頭,就乾脆自己做了算了。
 
 
但是,關係的意義不是這樣的,不是為了區別強者和弱者,不是要幫別人扛起問題,才能證明自己在關係裡很盡心盡力。
 
 
為了證明自己很重視對方,就出手對別人的事下指導棋,終有一天,會落得吃力不討好,讓人厭煩和排斥的境地。
 
 
因為你的主觀介入,並未真正的尊重對方的生命主權,也未真正了解對方真正想要的關心和幫助究竟是指什麼?你只是照著自己內心所渴望的模型,就投放在對方身上,要對方接受。當對方不接受和反對時,這就是你受傷的時候了。
 
 
所以,不要再迴避這樣的事實,你把自己置放在盡心盡力的處境,再強迫他人接受,引起他人的反彈時,再感覺自己的好心被人辜負、好心沒好報……在關係裡,若我們不想落入這樣的負面發展,那麼,請先尊重你的時間和心力。任何的付出都是需要體力或情緒的勞動,你若漠視自己的付出,看輕自己的付出,不懂適可而止的智慧,就會走到竭盡心力,卻還是被埋怨和怨懟的結局。
 
 
設定付出的停損點
你能先相信自己的付出寶貴,也值得珍重愛惜,那麼你就會為自己選擇要付出的對象、可以付出的時間,還有停止付出的時候。
 
你要練習,你可以付出,也可以不付出,並且可以選擇要付出什麼,否則你只會剩下強迫自己非付出不可的選項,那是對你自己最大的傷害。
 
你可以付出,也可以不付出,這樣的你才有主權。尊重自己有所選擇,才能避免覺得自己沒得選擇下付出,被強迫去做之後,在別人的蠻不在乎中,感到強烈的委屈和憤怒。
 
 
很多人並不明白:擔憂,不是關懷,雖然我們很習慣這種方式。
 
若我們細細分辨,就會發現本質裡的差異:
 
◆ 關懷,是發自內心真誠的重視一個人,想要傳達一份溫暖的情意;擔憂是害怕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深怕別人把人生搞砸了、弄壞了。
 
◆ 關懷,來自相信人的價值及成長性;擔憂,來自對價值和成長性的否定。
 
◆ 關懷,是回到人際關係的平等互動;擔憂,是出於優越位置上的評論。
 
◆ 一個接受過關懷的人,才懂關懷的內涵;一個只被擔憂過的人,也只會對自己和別人擔憂。
 
◆ 關懷,相信人的潛能和學習力;擔憂,是抑制和否定人學習和領悟能力。
 
◆ 關懷,提出了開放體驗的空間;擔憂,壓縮了嘗試體驗的空間。
 
◆ 是接受到關懷,還是接受到擔憂,對人的成長性和滋養性影響的程度是不同方向的。
 
◆ 關懷,要出於尊重;討好,失去對彼此的尊重,並不是關懷。
(本文摘自《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三采出版,蘇絢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