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pop Holistic Healing Solutions
療癒故事,  心理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 01 /高手,善於自省

何為「元認知能力」?

談起曾國藩,中國近代很多的著名人士都是他的「迷弟」。

若一個人的成功,是源自於他的天賦異稟,我們通常稱其為天才;但一個人資質平平,卻依然能成就一份偉業,那他身上就必定有什麼值得借鑑之處。

很顯然,曾國藩屬於後者。在許多人看來,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出自於孔子的徒弟曾子,而兩千多年後卻成為了曾國藩一生所踐行的信仰。

比如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

即便他晚年右眼失明,卻還堅持在寫,甚至臨死前一天,雙手都抖得無法握筆,也依然在寫。

為什麼曾國藩一生鍾愛於寫日記呢?

很顯然,他的志向並非是成為「自媒體人」。

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 02 /抽象能力,是高手的基本功

元認知,就是「關於認知的認知」。

正所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換言之,元認知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它又進一步糾正我們的思考方式和結果。

打個比方,如果說「認知」是馬,那麼「元認知」就是馬車夫。雖然馬是驅動力,但需要馬車夫給馬指方向。

馬車夫想要駕馭馬,但馬可能不聽話,兩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有一方屈服。這就是「認知」與「元認知」的關係。

好比我發現周圍認知水平很高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透過繁雜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質。

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他問我做自媒體的核心是什麼,我回答說:「內容」。沒想到他搖了搖頭,隨即拋給我另外兩個字——「爆款」。

聽完後我一拍大腿,頻頻點頭以示贊同。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思考問題,往往只會思考一層,而聰明的人則會「思之再思」。

例如同樣是上述的問題,有人會說定位,有人會說流量,有人會說打開率,有人會說轉化率

以上答案都對,可這些只是構成結果的要素,並非事物的底層邏輯。

而「爆款」這兩個字,卻恰恰能給不同思考角度的人,指明一個共同的方向。

換言之,擁有「元認知能力」的人,都有極強的抽象思維。

比如,饅頭和包子相比,本質上都是麵粉做的,而豬肉包和韭菜包比較,餡兒才是關鍵;又如,學習鋼琴和學習吉他,本質上樂理相通,而數學和物理比較,數學是底層方法,物理則是上層應用;再如,UberUberEats都是本地物流,只不過Uber運輸的是人,而UberEats運輸的是食物。

愛因斯坦提出了E=mc²,通過一個簡單的公式就找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而「人貨場」三個簡單的要素,便輕鬆道出了新零售的商業本質

由此可見,抽象能力,就是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並以分析、綜合、比較為基礎,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並提取出問題的本質。

抽象思維看上去是一個務虛的概念,卻能從本質上反映出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

/ 03 /元認知,是大腦的安全衛士

元認知,就像是我們大腦裡的安全衛士。

它不斷地審視大腦產生的每個想法,並進一步判斷其是否正確,從而決定如何應對、如何升級。

比如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主要指的就是「元認知」。

所謂「知行合一」,意思並非是說知道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實踐和認知要相互統一,而是說,「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

換言之,就是當你真的領悟了某件事,就一定會做到。之所以沒做到,是因為你並沒有真的領悟。

曾國藩之所以一生堅持寫日記,為的就是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

通過日記的方式,他將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記錄下來,然後再通過第三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予以糾正與鞭策。

這種方式,就好比把自己放在了觀眾的視角,亦可稱之為「換角色思考」。

所謂「換角色思考」,並非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反過來問自己:如果某某處在我的位置,他會怎麼做?

比如,如果上司處在我的位置,他會怎麼做?如果是曾國藩呢?馬雲呢?

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若想培養自己反思的能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抽身出去,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這就好比現在很多人愛看宮斗劇,每每女主角被人陷害的時候,就有人會在心裡默默著急:「她怎麼那麼笨啊!連這點伎倆都沒發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坐在螢幕前的人,往往掌握了更多信息,對劇情往往也會有更整體的把握。

因此,元認知能力越強的人,越善於切換視角審度自己。

/ 04 /事前反思,避免走向愚昧

貼文中分享的圖反映的是「達克效應」,意思是說,越是那些無知的人,越會有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總會自信地以為自己比一般人更加優秀。

換句話說,就是「無知者無畏」。為什麼這樣呢?

這源自於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叫「合理化」。

它指當我們追求的某一個目標不能實現時,就會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

更甚者,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尊,會借用各種託辭自欺欺人。

一般而言,常見的反應有以下3種:

比如,有的男生追不到漂亮的女生,就會說「漂亮的女生不可靠、水性楊花,嫁給我我都不要」,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又如,有的人年紀輕輕,剛剛踏入工作就放棄奮鬥,還美其名曰「看破世俗,知足常樂」,這是一種「甜檸檬」心理;

再如,有的人喜歡應酬、飲酒作樂,明明是不甘寂寞,卻口口聲聲說是為了生意和工作聯絡感情,這是一種「推諉」心理。

以上種種認知,多半來自於我們情緒上的認知,而並非是真正反思後的結果。

它會讓我們不自覺陷入一種自圓其說地「鳥籠邏輯」:當我們萌生出一個想法時,會傾向於在這個想法裡安居樂業,而放棄考慮更多正確地可能性。

那高手日常里裡如何避免自己走上「愚昧之巔」的呢?

據我觀察,他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至少會有3個階段的反思,即:事前屍檢、事中優化、事後復盤。

以上後兩種動作,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什麼是「事前屍檢」呢?

顧名思義,就是當我們要著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想想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又可以叫做「失敗預演」。

比如當你公司要開始一個新項目時,可以先在會議上做個實驗:

①給每個決策人發一種空白A4紙;

②假設此時已是一年以後,且項目以失敗告終;

③給大家10分鐘思考,寫下這次失敗的緣由;

④找出前3個最重要原因,並討論相應解決方案。

以終為始,並非只是單純地從樂觀角度出發,還要提前反思事情存在的負面要因素,並儘可能將其扼殺在過程當中。

真正的高手,不是動手總比別人快,而是他們具備高人一籌的「元認知能力」。

好比一些極度善於思考的網際網路創業者,比如美團王興、頭條張一鳴、獵豹傅盛,他們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所在行業裡較早的,但之所以能後發制人,本質上是源於其強大的自我反思能力。

正如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說:

「自己」這個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你要撞上一些別的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因此,交不同類型的朋友,看不同類的書,去不同的地方,在碰撞中不斷反思自己。

最終,您遲早會邁向成為高手的道路。

作者|墨多先生

來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48mnxo.html